NWIPB OpenIR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刘辉
1993
摘要小麦×玉米的远缘杂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获得小麦单倍体的方法。本论文从三方面对小麦×玉米的远缘杂交作了初步的研究工作:1.改良小麦×玉米杂交方法获得了高频率的小麦单倍体;2.从细胞胚胎学的角度观察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3.通过对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同工酶电泳,分析杂交后代中的变异。利用小麦×玉米的高成胚率和杂合了中玉米染色体自发消除的特点,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由于胚乳的缺乏或早期败育,致使幼胚在发育早期即夭折,使得通过小麦×玉米获得单倍体植株很困难。于授粉后4小时用100 ppm的2,4-D 溶液处理麦穗,可以有效地促进幼胚在植株上的发育,延迟杂交胚在植株上的败育时间,从而获得大量可供培养的幼胚。用2,4-D 处理穗子后10天,从382个子房中解剖出64个(16.8%)幼胚,经胚培养得到47棵绿色植株。而未经2,4-D 处理的对照,104个子房中仅解剖出1个胚(0.96)和得到1棵植株。在西宁及张家口两地,以栽培小麦“康选9号”、模式小麦品种“中国春”为母本,超甜玉米“SS7700”为父本进行了杂交,对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作了细胞胎学的观察,在西宁,以“中国春”为母本的杂交,发现在被检测的76个了房中,仅5个(6.6%)发生了卵细胞的单受精,形成了胚而无胚乳,没有发现极核的单受精及双受精。在张家口,以“康选9号”为母本的杂交, 发现在63个被检测的子房中,有43(26.4%)个发生了卵细胞的单受精,形成了胚而无胚乳,7(4.3%)个发生了极核的单受精,形成了胚乳而无胚,28个(17.2%)发生了双倍受精,具有胚及胚乳;以“中国春”为母本的对照中,观察了151个子房,相应的数字为28(18.5%)、3(2.0%)、12(7.9%)。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受地域之限,推测是由于气候对异种花粉管在柱头萌发和伸长的影响;栽培小麦“康选9号”和玉米杂交的受精率(47.9%)和成胚率(43.6%)均比以模式杂交母本材料“中国春”进行的杂交要高,后者的受精率和成胚率分别28.4%、26.4 观察小麦×玉米杂交中极核的受精行为,认为杂合胚乳是以三核合并的形式形成的。小麦和玉米杂交后形成的合了及胚乳核型极不稳定,来自玉米的染色体在合子及胚乳的最初几次分裂中会很快地排除,最后产生单倍体小麦胚。对以8个普通小麦为母本,2个栽培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所获得的F_2籽粒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发现杂交后代有五种类型的谱带结构:1.母本型,占全部测试籽粒(84粒)的22.6%;2.附加型,占14.3%;3.互补型,占15.5;4.杂种型,占30.9%;5.逸失型,占16.7%。后代的蛋白质变异主要活跃地集中在高分子量谷蛋白(HMW-Glu)区域。由于HMW-Glu各亚基已有较为明确的基因定位,因此可以推测相应基因位点是否发生了变异;同时HMW-Glu区域变异的活跃性也为筛选具优良的面粉及面包烘烤品质的杂交后代提供了可能性。对以栽培小麦“矮杆早”为母本,玉米“紫粘”为父本杂交所获得的F_2代成熟籽粒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后代也有附加型及杂种型两种变异,同工酶变异出现在EST2和EST3区域。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的方法,不仅可以成功、高频率地获得小麦单倍体,同时可以达到将玉米基因向小麦染色体组转移、诱发小麦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目的,在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21330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辉.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D],199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辉]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辉]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辉]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