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小麦抗麦茎蜂机制与遗传的初步研究
王海庆
1998
摘要本文对小麦抗麦茎蜂的机制、遗传和抗麦茎蜂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 本试验中抗麦茎蜂小麦为空心茎秆。断茎率与小麦植株成熟时的株高、各节间长度、外径、干重呈正相关,与分蘖数、茎秆各节间实心率负相关。抗虫小麦在麦茎蜂产卵期茎壁较厚,不利于麦茎蜂产卵;麦茎蜂幼虫取食期间茎壁厚度又下降至低于感虫品种,使幼中心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而使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抗虫小麦茎秆各部位养分较早向其它部位运出,也可能对幼虫营养摄入造成影响。对小麦抗麦茎蜂机制的研究应从植侏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进行综合考虑。2.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小麦抗麦茎蜂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本试验群体中以一般配合力方差为主。小麦对麦茎蜂的抗性由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但主要由加性效应决定。所有亲本中,抗麦茎蜂小麦的一般配合力最低,抗麦茎蜂育种中以断茎率最低为目标,因此在抗麦茎蜂育种中应以抗麦茎蜂能力较强的材料为亲本。小麦抗麦茎蜂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较高,说明可在较早世代对其实现有效的选择。3. 小麦抗麦茎蜂能力和籽粒产量性状表现为负相相关。与产量构成性状的关系除与千粒重为正相关外,其余也为负相关。抗虫与感虫小麦相比,同样的栽培条件下,二者收获指数相近,但抗中心小麦生物量较低,是造成抗麦茎蜂小麦籽粒产量较感虫小麦低的原因。小麦抗麦茎蜂能力与小区籽粒产量的相关遗传力较低,同时抗虫能力与产量构成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未超过70%,可见,在育种中可以打破这种不利的关系,选育出高产抗麦茎蜂小麦品种来,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现有抗麦茎蜂小麦品种的产量。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可选育出产量水平接近甚至正超过当前推广品种的抗麦茎蜂小麦品种来。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21356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海庆. 小麦抗麦茎蜂机制与遗传的初步研究[D],199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海庆]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海庆]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海庆]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