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青海东部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遗传多样性研究——线粒体DNA部分序列分析
蔡振媛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苏建平
2006-06-0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学位授予地点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甘肃鼢鼠 地下生活方式 掘土类动物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 序列分析
摘要鼢鼠属(Myospalax)主要分布在我国,属掘土类动物,终年营地下生活,具有独居行为。本文以青海省东部地区甘肃鼢鼠(M. cansus)8个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分析的方法,通过线粒体基因组部分序列遗传变异分析,对鼢鼠特殊的行为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测定了甘肃鼢鼠8个地理种群158个个体mtDNA 626 bp的片断,包括D-loop区3’端序列(530 bp)、tRNAphe (67 bp)、部分12S rRNA 5’端序列(29 bp)。共发现27个变异位点,其中1个插缺位点,19个转换(Ts)位点,6个颠换(Tv)位点,1个三个碱基间的变异位点,Tv:Ts=8: 20,定义了39种单倍型,其中4种共享单倍型,近90%单倍型为各地理种群特有单倍型。 2. 遗传多样性方面,种群PA1单倍型多样性(H)与核苷酸多样性(πn)都很低,这说明该种群经受了小种群事件。而其他7个种群表现出了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但是核苷酸多样性却很低,表明地下生活可能造成核苷酸进化速率减慢。 3. 研究地区甘肃鼢鼠种群间分化明显;种群间基因交流小,种群间最大基因交流为1.51734/代,最小0.14462/代。甘肃鼢鼠种群间基因交流少,是造成种群分化的主要原因,而基因流小是挖掘生活方式下,甘肃鼢鼠自由扩散受到限制,迁移距离小影响的结果。 4. 由于PA1种群经受了小种群效应,将PA1排除后,对种群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FST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种群间遗传分化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加大,距离隔离对甘肃鼢鼠种群分化影响显著。 对甘肃鼢鼠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地下挖掘生活方式下,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及较小的迁移扩散距离对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显著。
页数75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056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蔡振媛. 青海东部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遗传多样性研究——线粒体DNA部分序列分析[D].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10001_20032801220292(1120KB) 开放获取--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蔡振媛]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蔡振媛]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蔡振媛]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