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山莨菪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Conservation genetics of Anisodus tanguticus (Solanaceae)
Zheng W(郑伟)
2009-05-25
摘要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 (Maxinowicz) Pascher)是茄科(Solanaceae)山莨菪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种,常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山莨菪富含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但由于人类的过度才采挖,于1990年被列为二级濒危植物。为实现山莨菪药用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我国特有种质资源,本文在山莨菪主要分布区广泛采样的基础上,结合RAPD分析方法,首次对该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次基础上探讨了其保护策略。 本文使用RAPD标记技术对山莨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利用12条随机引物对其主要分布区的10个居群181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到92个位点,其中76个是多态性位点,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82.61%。POPGENE软件计算,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015和0.4459,显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同样比较高,居群水平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55.11%,预期杂合度为0.1948,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918。AMOVA分析结果与POPGENE计算出的基因分化系数(GST = 0.3505)基本一致,居群间和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32.49%和67.02%。山莨菪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高于其他多种异交植物的均值,但是比同区域分布的几种濒危植物低。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其他的濒危物种,山莨菪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与其独特的繁育系统、种群变化历史和人类活动有关,而人类对其生境的破坏和过度采挖是该种群体减少和濒危的主要原因。UPGMA聚类分析显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3个居群形成独立的一支,而另7个居群聚为另外一支,表明其来源自不同的谱系。我们推测山莨菪居群至少在第四纪末次最大冰期(LGM)存在不同避难所,即青藏高原台面和东部边缘,而间冰期回迁和遗传漂变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目前特定的遗传结构。由于山莨菪具有较大的居群间分化和高的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其保护策略需要采用综合措施,如尽可能多使用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6567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伟. 山莨菪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Conservation genetics of Anisodus tanguticus (Solanaceae)[D],2009.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郑伟]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郑伟]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郑伟]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