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高原鼠兔种群生活史特征及其对不育控制的响应
曲家鹏
2011
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小哺乳动物,广泛分布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地区。本研究于2005-2009年在青海省果洛州三江源区开展,调查高原鼠兔的繁殖、数量动态、存活率、生长发育等参数,探讨高原鼠兔种群波动、生活史特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分析非致死性的不育控制措施对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为小哺乳动物种群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 果洛地区高原鼠兔的繁殖期为4月至6月,繁殖期睾丸、卵巢重量显著增加;成体每年繁殖2胎,5月和6月为繁殖高峰期,平均胎仔数是3.3 ± 0.1只,其中3只和4只比例之和占71.2-83.4%。高原鼠兔繁殖呈明显的时空变异,不同地区和年份间温度和降水的差异改变植物物候期,影响高原鼠兔的繁殖期长度和胎次。
2. 果洛地区高原鼠兔繁殖启动时间为4月18日至27日,结束时间为6月19日至7月17日,繁殖期长度为53-83天。2 - 4月份春季温度与幼体性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繁殖期长度与5、6月份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二项型相关。
3. 高原鼠兔种群动态和变化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份种群密度达到最大,7、8月份种群密度迅速下降。5、6月份种群变化率与密度、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繁殖期种群动态同时受到密度和温度的制约;7月至次年4月种群变化率与密度、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非繁殖季节种群动态不受密度和气候制约。
4. 5、6月份36 - 100%的成体高原鼠兔处于繁殖活跃状态,每雌补充量为2.5 - 3.6只。繁殖活跃雄性和雌性比例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而每雌补充量与密度无显著相关性,表明高原鼠兔通过改变繁殖状况而非每雌补充量调节种群密度。
5. 果洛地区5月份出生的个体为第1胎,6月份出生的个体为第2胎。第1胎幼体存活率呈显著的季节性差异:5月 > 6、7月 > 8月,第2胎幼体存活率无明显的季节差异。除3月龄雄性幼体外,相同月龄第1胎幼体存活率显著大于第2胎。5、6月份第1胎幼体存活率与密度和月平均温度呈显著或接近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月份第2胎幼体存活率与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繁殖期第1胎幼体存活率同时受密度和温度制约,第2胎幼体存活率仅受密度制约。7、8月份幼体存活率与密度、温度、降水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非繁殖期幼体存活率不受密度和气候的制约。
6. 天气晴朗、鼠兔活动高峰期采用样带法调查鼠兔密度约为标志重捕法估计密度的0.45倍,因此样带法适于在大尺度范围内、快速的调查小哺乳动物种群的相对密度。
7. 投放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后次年8月,仅炔雌醚样地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地。投放炔雌醚当年,成体怀孕率和胎仔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年无显著差异。Caswell模型证实,第1年和第3年4月投放药物,第4年8月份炔雌醚组鼠兔密度低于肉毒素组,表明炔雌醚对高原鼠兔种群管理功效优于肉毒素。
8. 投放药物当年9月不同处理间鸟类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次年9月EP-1组鸟类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低于其他组。模型选择结果表明,鸟类多样性、白腰雪雀与褐背拟地鸦数量主要受秋季植被盖度/高度与鼠兔密度的影响。降低放牧强度、控制鼠兔密度有利于维持鸟类多样性。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6713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曲家鹏. 高原鼠兔种群生活史特征及其对不育控制的响应[D],2011.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曲家鹏]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曲家鹏]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曲家鹏]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