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共存机制的探讨
刘力华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赵 亮
201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动物学
关键词雀形目鸟类 物种共存 生态形态学 取食行为 食性 消化道 高寒草甸
其他摘要      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一直是生态学界研究的中心话题,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证实了生态位分化是维持物种共存的必要条件。生态形态学特征是生物在选择压力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重要影响;食物作为动物生存的必需资源,食性和取食行为的差异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响应。为使种间竞争最小化,同质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物种一般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学特征、食性、取食策略和消化道形态,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割。
    我们对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生态形态学特征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9 种雀形目鸟类的各个生态形态学特征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约92.0%的个体被正确归类,除小云雀(E.alpestris)外(79.2%),其余各物种判别正确率均较高(84.5%~100%),9 个物种被分成5 个集团(guild)。对取食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取食过程中行进速度(0.03~0.14 m/s)和停留时间比例(10%~72%)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不同物种对栖息地环境的斑块度认知情况不同。对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食性调查表明,它们主要以草籽、昆虫和燕麦等为食,且不同物种对不同食物的取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物种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变化较大(0.120~0.752),除黄嘴朱顶雀(C. flavirostris)和地山雀(P. humilis)的食性生态位重叠较小(0.059)外,其他物种间的重叠都较大(0.334~0.904)。不同物种的肝重、胃重和小肠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草籽为食的黄嘴朱顶雀,肝重和胃重较小,小肠长度最大;以昆虫为食
的地山雀,胃重和小肠长度最小,肝重较大。随着各物种食性由草籽到昆虫的变化,嘴峰长逐渐变大,而小肠长度逐渐变小,杂食性物种的相关变化不明显。
    不同集团间各物种利用的栖息地略有不同,同一集团内不同物种通过不同的策略开发特定的资源,因此,所有物种都具有其特定的生态位。综上所述,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资源分割的方式,阐述了其降低种间竞争的途径,说明了其共存机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981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力华.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共存机制的探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共存机制的探讨-刘(1722KB) 开放获取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力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力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力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