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施肥对高寒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 璠
学位类型硕士
导师周国英
201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生态学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 高寒草原 氮磷钾 群落结构 生物量 生态位 肥料模型 最佳施肥方案
摘要青海湖流域较为脆弱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已经成为该流域草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遏制退化趋势并探索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途径,本研究在刚察县三角城附近,开展了―3414‖施肥试验,即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系统地比较了不同肥料效应对退化草地植被的影响,并从优势种高度、盖度的变化、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生态位等方面对不同的施肥处理在恢复退化草地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最佳施肥方案,得出以下的结论: 1、从主要植被的高度、盖度上来看,与施肥前相比,紫花针茅高度从4.93-6.77cm,增加至19.58-30.30cm;冷地早熟禾高度从6.30-8.80cm,增加至16.72-23.18cm;猪毛蒿高度从4.40-6.70cm,增加至9.95-15.13cm。紫花针茅盖度从6.67-10.56%,增加至15.22-22.78%;冷地早熟禾盖度从11.44-14.11%,变至9.44-23.22%;猪毛蒿盖度从8.30-12.00%,变至5.56-12.78%。 2、从地上生物量角度分析,施肥可以显著增加主要功能群生物量和总地上生物量,但是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分析,施肥后物种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下降。 3、施肥后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生长旺季时,植被以发展地上生物量为主,导致施肥后地下生物量下降,且任何施肥处理中,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深处。 4、施肥后禾草类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变大;莎草类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变小;豆科类植物和杂草类植物生态位宽度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同时施肥增加了少数伴生种与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其实质是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生态位宽度变化和植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变化的过程。 5、利用施肥量与地上生物量数据建立最优的肥料模型: Y=91.413+2.014N+1.307P+0.024NP -0.022N2-0.016P2 并求得适于青海湖流域草地恢复的施肥方案:氮肥14.32-35.09 g/m2,磷肥43.49-45.99 g/m2,钾肥0 g/m2时,草地干产量可望达到157-200 g/m2。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3996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 璠. 施肥对高寒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施肥对高寒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李璠.pd(1496KB) 开放获取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 璠]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 璠]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 璠]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