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IPB OpenIR
高寒草甸不同封育年限对碳氮固持能力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刘晓琴
2013-05
摘要    封育是推广范围最广的草地恢复措施之一,然而对高寒草甸不同封育年限植被、土壤碳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1 年、6 年和16 年不同封育年限样地进行植被、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碳密度的监测,为确定高寒草甸较适宜封育年限提供依据。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封育16 年与封育1 年样地相比,异针茅(Stipa aliena)成为主要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下降(P<0.05),即长期封育不利于保持群落生物多样性。
    2)不同封育年限样地净初级生产碳密度表现为封育1 年(174.669 gC·m-2)>封育16年(148.816 gC·m-2)>封育6 年(139.785 gC·m-2),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随封育年限的延长,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呈下降的趋势;封育6 年枯落物和半分解腐殖质最多,抑制了地上植被的生长;不同封育年限植被地上现存碳密度的值相近,植被总现存碳密度表现为封育6 年最大,为1545.902 gC·m-2,封育1 年和封育16 年相近,分别为1203.162 gC·m-2 和1141.066 gC·m-2。如考虑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植被碳密度来说,封育1 年为较适宜年限,即可考虑不封育,进行适度放牧;如考虑植被总碳密度的话,则可能8 年为最适宜封育年限。
    3)随封育年限延长,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土壤全氮贮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但土壤有机碳贮量在各层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全氮贮量则不显著,仅总的全氮贮量封育6 年样地显著小于封育1 年和封育16 年样地(P<0.05)。总体而言,对于土壤碳氮贮量的增加来说,限于本文研究封育年限最长仅为16 年的问题,推测可能需要比16年更长的封育时间。
    4)随封育年限延长,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封育年限样地随土层深度加深,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最大持水量减少,且土壤容重与土壤最大持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42021
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晓琴. 高寒草甸不同封育年限对碳氮固持能力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201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晓琴]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晓琴]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晓琴]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